本文转自:每日商报
13年奔跑100场马拉松
79岁“跑男”用脚步书写“热血人生”
商报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丁梦晨
凌晨四点的西湖,薄雾尚未散尽,断桥边已响起轻快的脚步声。79岁的郑荣福甩臂、跨步,身影与一群银发跑者融入晨光里。事实上,这样的晨跑,他已坚持了13年。从退休后陪老伴在浙江农林大学操场“绕圈”,到成为跑遍大半个中国的马拉松达人,这位凯旋街道金秋花园社区的大伯,用一双跑鞋跑出了别样的晚年风景。
从学校操场到比赛跑道 一场“说跑就跑”的人生突破
2011年,刚退休的郑荣福抱着“活动筋骨”的想法,和老伴一起在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慢跑。“起初就跑十来圈,权当锻炼身体。”他笑着回忆,后来老伴渐渐没了兴致,他却越跑越上瘾,从校园跑到灵隐寺,再到西湖边,脚步越迈越远。
真正的转折点在2012年。那年11月,郑荣福在报纸上看到杭州马拉松报名消息,从未接触过正式赛事的他心头一动:“一辈子没试过,为啥不挑战下?”他辗转联系到江干区体育协会,才终于报上名,还收到了一张协会赠予的2012年杭马海报。如今这张边缘泛黄的海报仍挂在他家墙上,成了他奔跑人生的“启航证”。
“第一次站在起点,腿都在抖。”郑荣福坦言,当时全程42.195公里的距离让他发怵,但沿途观众的呐喊给了他力量。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,他突然明白:“年龄从来不是限制,坚持才是。”也是这一年,他加入钱江长跑协会,开启了系统化训练。
13年100场赛事
完美体育平台是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的“硬核”成绩单
每周二、四、六、日,凌晨3点45分的闹钟准时响起。郑荣福泡上一碗麦片,揣块小面包,5点前骑车到西湖边,和跑友们汇合开跑。从断桥出发,经湖滨、南山路、苏堤、孤山路、白堤回到起点,这条10公里的环湖路线串联起杭州多个经典景点,郑荣福觉得跑步时仿佛能体会到“景从画中来,画为景之魂”的妙处,而且一个小时就能轻松跑完,无需中途补给。状态欠佳时,3公里或6公里的短距离则成了“调剂品”。
13年下来,他的跑鞋跑坏了几十双,奖牌却攒了满满一柜子:51场全程马拉松、49场半程马拉松,足迹从杭州延伸到北京、上海、西安等国内城市,甚至踏出国门到了韩国。他特意用一张白纸记录每场赛事,红色标注全程、绿色标注半程、蓝色标注线上赛,密密麻麻的字迹里,藏着70岁那年跑10场全程、3场半程的“巅峰战绩”。
正式赛事中,挑战从未缺席。2023年6月23日的包头马拉松让他至今记忆犹新:36摄氏度高温下,赛汗塔拉城中草原烈日当空,他和身边跑者都倍感艰难。“当时估算着走到终点也能完赛,就慢慢坚持。”一位跑友见他年纪最大,递来2支藿香正气水防中暑,这份温暖让他至今感念。最终他以06:13:19完赛,距关门时间仅剩16分钟。而在2024年、2025年的包头马拉松中,随着气候改善,他的成绩稳步提升至05:08:44、04:53:30。
全家护航,亲人是他热爱背后的温暖支撑
“能一直跑下去,全靠家里人支持。”郑荣福的语气里满是感激。老伴是他的“贴身管家”,无论去哪比赛都形影不离;女儿负责订机票、酒店,把出行安排得妥妥当当;外孙女小时候,夫妻俩常提前一天出发、跑完当天赶回,只为不耽误照顾孩子;如今外孙女长大,只要赛事设家庭组,全家人就集体上阵,赛道边的呐喊声成了他的“加油站”。
“他呀,就像着了魔一样。”老伴的语气里藏着骄傲。而郑荣福的目标很明确:“只要身体允许,半程马拉松最少要跑到80岁。”
如今79岁的他,走路、上楼、骑自行车都轻松自如。今年上半年完成3个全马、1个半马的他,下半年仍打算保持节奏。“跑不动全马就跑半马,半马不行就走一走,总要参与下去。”在郑荣福身上,年龄只是数字,那份对奔跑的执着、对生活的热爱,正让他的晚年绽放着炽热的光彩。